佛法是廣義的科學: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經所描述的宇宙本體是一個無窮盡的時空,目前的科學發展正持續地修正我們對宇宙本體的看法,但顯然我們離絕對真理的獲得還很遙遠。儘管如此,近代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發展,讓我們往真理的方向跨了一大步,也讓科學更接近佛經所描述的宇宙本體。在這一章我們中,我們將看到《相對論》與佛理有太多雷同之處,多到我們無法以『純係巧合』這樣的宇眼搪塞過去。這二種表面上看來互不相干的思想,其實是在描述相同的事情,西方的科學與東方的宗教哲學正邁向共同的終極目標。
實際上相對論與佛理都是在描述大自然的法則;所謂的大統一場理論、道、佛法,都是在描述宇宙內所有事物的運作原理,只不過統一場理論是定量的,而道與佛法是定性的。長久以來,佛教背負著太多信仰與救贖的包袱,太重的宗教色彩會模糊了佛理原先所要傳達的真理,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落伍與迂腐一度是佛教信仰與佛學研究的代名詞,尤其當它面對西方偉大的科學革命--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時,竟然還讓部分的知識份子羞愧到無地自容--別人都已進入四度空間的世界,我們還在沈迷於古老的佛教思想?這真是很大的誤解,其實佛理所闡述的宇宙時空何止是四度!
雖說近年來,佛教的信仰慢慢深入社會各階層,激起一股參禪拜佛的熱潮,但這波熱潮的背後,其實隱藏著高度物質化世界中,人類心靈中的空虛,以及反映著人們對生老病死、諸事無常的無奈與敬畏。撚一柱香,誦一段經文,打坐參禪,都帶給人們心中無限法喜,暫時忘卻了煩惱與憂愁。獲得心靈的寧靜、慰藉與滿足,或者是累積功德,脫離輪迴之苦,一直是參禪念佛者追求的目的。這就是吾人前面所提及的,佛教背負太多信仰與救贖的包袱,雖然這是佛教度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但也慢慢掩蓋了佛理的真義。
在過度重視西洋科學的今天,『信仰』反而成了宗教傳播上的阻力。這種阻力反映在國、高中國語文教育中的,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只能傳授孔孟思想,而不能傳授基督、佛陀的思想。因為大部份的人認為孔孟思想是一種教育而非信仰,而基督或佛陀的思想則是信仰而非教育。所以在課堂上講佛法、談耶穌基督,一般的輿論會認為是老師在傳教,縱使在21世紀的今天,情況仍然是如此。教育是在傳達真理,是強迫性的,不管你喜不喜歡,你一定要接受教育,接受真理的薰陶;而在另一方面,信仰是隨個人好惡而定的,你喜歡佛教,你就去信;你喜歡基督教,你就去信,沒人管得著你!可是絕沒聽人說:『我信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是真理(至少是現階段看來),不是你喜歡它,就值得信仰;不喜歡它,就不去信仰。
所以一旦大部份的人把基督、佛陀的思想當成信仰而非真理的教育時,我們也不必訝異於為什麼佛學院、基督學院的畢業生之前在國內不能授與正式的學士或碩、博士學位,因為大部份的社會人士(包含教育當局,甚至包含一些宗教界人士),把佛學院、基督學院的教育目標當成是純粹的信仰傳承,而非真理的教育。這就是前面所講的『信仰』反而成了宗教傳播上的阻力。沒有錯,有信仰才得以發揮思想的力量,透過信仰才得以發揮宗教的特質。但是由主觀意識的好惡所建立起來的信仰可以載舟,卻也足以覆舟。
在目前全球各地,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大群人,極力擁護某一教派,因為這一教派是他們所喜好的,當然有喜就有惡,對於他們所討厭的教派,自然會義不容辭地加以糾正、批評,以滿足他們心中好惡的標準。
由主觀性的好惡所建立起來的信仰,極易引起宗教間的衝突,小則如宗教團體間之攻訐,大則如不同種族間之宗教戰爭。例如長久以來,猶太教與回教、回教與基督教世界間之衝突,皆是由於強烈主觀的宗教信仰所產生的好惡分別心,以及優越與低下的分別心在作祟。
以科學的心觀照宗教,幫助我們去除這種主觀性的信仰。透過真理的教育,瞭解宗教的平等性,一般性,與共通性,如此所產生的信仰才具有長久的、包融的特質。牛頓定律、《相對論》都是經過科學驗證的真理,真理是無由產生分別心的,真理是無由產生好惡心的,真理是獨立於信仰之外的。我們只聽過某些國家不信佛教,或某些國家不信基督教,總沒有聽說那些國家是不信牛頓、不信愛因斯坦的,更不用說有那些國家會因對牛頓定律或《相對論》認知上的不同,而引起戰爭的。理由無他,因真理是無從爭辯,而信仰卻是好惡我自為之,與你何干?各人的認知不同,爭辯自然而起,衝突自然而至。
佛陀的思想不被視為正統學校教育,千萬學子無緣接受佛陀智慧的薰陶,主要的關鍵就在於佛陀的思想被定位在信仰的基礎上,而非真理的基礎上。如果佛陀的思想能被證實且被接受為真理,則不僅是中國,而是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都將爭相學習,就像人們在學習牛頓定律一樣,是不分種族與黨派的。
現階段的科學還無法完全解釋佛陀的思想,但透過科學的驗證,卻足以讓人們瞭解佛理是宇宙真理的一種定性描述。既是真理,就有需要透過教育灌輸給每一個人。透過教育讓每一個宗教背景都不同的人,都明瞭佛陀思想的精華,這比單純地將佛教視為一種個人的信仰,其影響層面較深且廣。如此才是佛陀普渡眾生、大慈大悲精神的發揚。佛陀的教育不應限於『信仰』佛教的眾生。
連愛因斯坦本人也認為如果有一個能夠符合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我們節錄他書中的一段話如下[1]: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t should transcend a personal god and
avoid dogmas and theology. Covering both natural and spiritual, it should be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rising from experiences of all things, natural or
spiritual and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If there
is any religion that would cope with modern scientific needs, it would be the
Buddhism.』
在上面的文字中,愛因斯坦提到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的宗教,它必須包含下列特點:
l 應當超越個人信仰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教義。
l 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
l 基於物質和精神的經驗與事實而建立。
l 能夠符合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
這是一個關於整個宇宙人生真相的宗教,是一個超越了神學教理的宗教。它的教理涵蓋精神和物質兩方面,並且是建立在現實世界中所發生過的大量的事實、現象和經驗等等基礎之上。愛因斯坦認為符合以上條件的宗教只有佛教,只有佛教符合現代科學的需求。
我們非常認同愛因斯坦的觀點,科學與佛學本應相融為一體,佛學的智慧結合科學的共通性與普通性這才是芸芸眾生之福。本書以及其後續系列正是基於愛因斯坦的理念去結合科學與佛學:
l
透過科學,將佛學轉化為全球性的教育。
l
透過佛學,將科學轉化為包容物質與精神的全宇宙知識。
當我們暫且拋開信仰的包袱來看待佛教,我們將會發現佛經其實是在描述宇宙自然的現象,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佛法不僅統攝各層次的天,也呈現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個時空中,並化之為道,化之為大自然的法則;佛理從來就不限於紙本的經文,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法的顯現,如同蘇東坡的詩句所要表達的意境:『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這也正是《金剛經》所言:『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
佛法是關於宇宙和人生真相的科學教育,它是廣義的科學,是終極真理的科學。現階段的科學則是狹義的科學、是相對性真理的科學,它是需要長期持續地加以改良與修正。佛法不生不滅,無時無刻充塞在我們所處的宇宙時空中,是原原本本自自然然就存在的。紙本經文開啟我們認識佛法的般若智慧,但沒了經文,甚至沒了閱讀經文的眾生,沒了物質界,這些都無損於佛法的存在與價值,故《金剛經》又雲:『所謂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心經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1] 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 edited by H. Dukas and B.
Hoff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