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老子心解》推薦序 - 從宇宙看人間

《老子心解》推薦序

『從宇宙看人間

楊憲東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我們所處的宇宙具有碎形結構(Fractal Structure)碎形結構的主要特徵是自我相似性(Self-Similarity),也就是局部與整體的相似性。在這樣的碎形宇宙內,我們發現於微小的奈米尺度內發生的事情,會同樣發生在巨大的天文尺度內。例如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是發生在奈米尺度內,把這個電子繞核運動放大1020倍,就變成了地球繞日運動;再把地繞日運動放大1010倍,就變成了太陽繞銀河系中心的運動;再將太陽繞銀河運動放大1010倍,就變成了銀河繞星系集團中心的運動。相同的現象重複出現在宇宙內的各個不同尺度的空間,這就是碎形結構的自我相似性。
    宇宙內包含無數的原子,原子雖小,但原子內收納著一個原始宇宙,它有著與目前宇宙一模一樣的結構組成,這是碎形宇宙的特徵。也就是從我們身上的一個原子,即可以窺見整個宇宙的結構。用科學術語來說,即是天與人同構;換成文學的說法,就是『人在宇宙中,宇宙在人中。』此即朱熹所說:『天即人,人即天。人之此生得之於天,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不管是科學或文學,兩者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涵:『天人合一
    道家與儒家都講天人合一,歷代對『天』的定義雖略有不同,但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卻是不變的,這個不變的中心思想認為人與天有著統一的本源、屬性、結構和規律。老子稱此統一的本源為『道』。正如《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的運作都依循相同的規律,此規律稱之為道,而道就在大自然之中。天上、人間都依循著相同的規律在運作,這可不是偶然,而是宇宙碎形結構的體現。
    因此若能將碎形結構思想融入《道德經》的閱讀中,自然就容易明白為何天地宇宙運作的道理能落實到修身與治國的人間凡事。宋光宇教授的《老子心解》一書(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正是用這樣的方法重新解讀《道德經》,這也是將全息與碎形結構思想引入《道德經》詮釋的第一本書。
    我們生活於地球上,但絕大部分的我們終其一生看不到地球,我們所看到的是平原、山川與大海。當太空梭從外太空傳回地球的照片時,我們反而覺得新奇與陌生。《道德經》的陌生與難解也正是出於相同的原因,它不是以我們所熟悉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而是從上往下看,從天地宇宙的高度來看人類社會。所以要看的懂《道德經》,我們必須採用與老子看待世界的相同角度與視野。《老子心解》一書已經先幫讀者調整好了視野,看本書即是順著老子的心在看世界。
    將《道德經》翻成白話,應該沒有甚麼困難,但要寫出《道德經》的意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能夠正確表達出《道德經》意境的人,他心靈的層次與心胸的視野,要與老子一樣深、一樣寬廣,這樣才能傳神地講出老子的原意。這就好像先人登上了玉山頂,居高臨下,當下用文言及譬喻記錄了他所感受到的情境。數百年後,人們閱讀了他的文章,卻只能看到文字的表面,但仍百思不解他文字背後的真正含意是甚麼,這是因為先人在高山上所感受到的情境,後人卻以平地上的事物來與其對應。如何追溯這本書的意境呢?道理很簡單,回到當初寫這本書時,作者所處的視野-玉山。要理解《道德經》也必須依循同樣的邏輯,越接近老子當初所處的視野,越能還原他的原意。如果老子是以玉山的高度看人間,那我們只要親自登上玉山,就不難揣摩他文字的原意。如果老子是以宇宙的高度及廣度看人間,我們的心靈視野自然也要提升到宇宙的層次,如此才能體會他的文字內涵。
       本書最獨特之處,在於能跳脫平地,跳脫人世間的視野,而從宇宙的高度,往下看人世間的運作,觀察人與宇宙間的互動。通常只有學天文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職業習慣,宋教授能從文史的背景得到這樣的科學觀照,真是非常稀有。透過宋教授的文史專業與科學關照,《老子心解》這本書忠實地還原了《道德經》的本意。

楊憲東  於台南

2013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