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二千年的誤解:五行不是用來分類的

                                            二千年的誤解:五行不是用來分類的

五行學說是代理人的理論,二千年來卻一直被誤解成是萬物的分類理論。

楊憲東

國立成功大學航太系教授

 

    今天我們若在網路上搜尋五行的定義,所看到的無非是說,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並稱它們為五行。五行的劃分包山包海,萬事萬物都在五行之中,連人也不例外。在這種五行的傳統看法之下,歷代文人若要描述某人或某物超凡脫俗,就說他不在五行中。不在五行之中,就是超越了世間萬物,不被五行的相生相剋所限制,達到了極度自由的超然境界。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描述孫悟空,說牠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在三界的範圍內,也不在五行的分類之中,即是指超越了有情眾生,處於物質世界之外。不只是孫悟空,文人筆下能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定然都是英雄豪傑。

    將五行當作萬物的分類理論是一長久不變的歷史氛圍,歷代文人莫不認為五行的分類範圍涵蓋整個物質世界,若能不被列於五行之中,即是超越了世間萬物。然而歷史上五行所扮演的萬物分類角色其實只是一個假面具,五行的真正面貌是萬物的代理人而非萬物的分類人。五行理論雖然也進行分類,但它的分類範圍可能小到令我們大失所望,因為它的分類對象是萬物的代理人,而非萬物本身。與萬物比起來,萬物的代理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五行只對萬物的代理人進行分類,所以大部分的萬物都不在五行之中,只有在各個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員,才能位居五行之列。如果吳承恩知道這一點,他大概不會用不在五行中這一詞句來描述孫悟空的厲害了。

    17世紀開始,在中國長期被視為是萬物分類理論的五行理論,受到來自西方類似思想的嚴重挑戰。耶穌會傳教士在明末清初之際,將西方文明所認知的組成世界四大元素(地、水、風、火)傳入中國,批判中國將木、火、土、金、水五行做為組成世界基本材料的合理性。從西方四元素的觀點來看,五行中的木與金並不是基本元素,不應該納入五行,而且五行之間的生剋規律有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並不符合西方科學的邏輯推理。西方科學與五四文人對五行的嚴厲批判總算撕毀了五行理論戴了二千年的假面具:萬物的構成與分類理論。然而西方科學雖然拆了五行理論的這一假面具,卻沒有還原五行理論的真實面貌。更正確地說,以還原論為基礎的西方科學,其實並不具備完整的論述還原五行理論的真實面貌。

    二千多年來,五行所扮演的角色從代理人逐漸演變成分類人,代理人是五行的原始面貌,分類人則是五行經過歲月層層化妝後的表象。秦漢以前的五行理論是屬於擴散發展的階段,五行的思想滲透到各個領域,產生了五行在各個領域的代理人,但不同領域的五行代理人仍各自獨立發展。秦漢以後的五行理論則進入跨領域的整合應用階段,整合五行在各個領域的代理人並進行分類,將不同領域中屬於同一的代理人歸類為同一族群,而形成統攝五大族群的系統整合理論。其中最成功的範例是中醫的始祖經典黃帝內經,它整合了天、地、人不同領域的五行代理人,透過跨領域代理人之間的相同族群屬性的連結關係(同氣相感),將天地間的生剋作用與人體內的生剋作用整合在一起;並比照天地自然的運作規律,解析人體的運作規律,進而形成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五行理論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是先代理後分類,先演繹後歸納。更確切而言,五行理論的發展可分成代理人與分類人二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各自的準備期與發展期,因此五行理論的建構過程共包含四個時期:

(1)     代理人的準備期:五材屬性。中國先民從生活經驗中逐漸確立木、火、土、金、水五種材料各自的屬性,並觀察它們彼此之間的交互作用。

(2)     代理人的發展期:五材演繹。中國先民以五材為標準模板,將五材的屬性與運作套用到各個領域,找到每個領域中與五材對應的五個代表性的成員,做為五材在該領域的代理人。

(3)     分類人的準備期:五行分類。當各個領域的五材代理人確定之後,接續的工作即是將不同領域中,具有相同五材屬性的代理人歸類到同一族群,從而形成木、火、土、金、水五大族群,此即所謂的五歸納。

(4)     分類人的發展期:五行生剋。歸類完成的五大族群,分別具有五材的屬性,原本發生在五材之間的生剋規律,自動被映射成五大族群之間的生剋規律,形成所謂的五行生剋。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大族群,但從五行理論的二階段發展來看,這五大族群的成員並不是直接取自萬物,而是取自各領域的的代理人因此必然有眾多萬物不會被列於五大族群之中,亦即不被列於五行之中,因為它們不是出自於某個領域的代理人。我們不能從萬物中任選一物,然後問它是屬於五行中的哪一。我們必須先審視該物是否為某一領域的代理人,如果是的話,則由該代理人的五材屬性即可判斷其所屬的。反之,如果該物不是出於某領域的代理人,五行即無法對其進行分類。如此看來,將五行視為是萬物的分類指標,認為世間萬物必可在五行中找到其定位,其實是一個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誤解,直到現在這個誤解仍然是進行式。

    五行理論在秦漢以後逐漸演變成萬物的分類理論,但是當我們回到秦漢之前五行理論的醞釀成長階段,我們所看到的五行理論是不斷地將五個單元之間相生與相剋的作用,重複套用到不同領域中的一種運作模式。這五個單元在不同領域裡面有不同的名稱,它們就是五行在不同領域裡面的代理人。五行最初的代理人可能是天上的星辰。五行的『行』字本意代表『走』或『動』,起源自先民對天文的觀察,原意可能是指星。中國先民很早就知道星座以及遠方星辰的相對位置不會變化,而行星卻會在這些星座之間週期性的移動,所以行星指的就是動星。隨著文明的進展,五行的觀念從天上的星辰落實到人間的生活,演變成人們日常面對的五種天然物質:木、火、土、金、水,稱為五材,這是五行在物質界的代理人,也是有文字紀錄以來,五行的第一個代理人身分。這個歷程反映在史記曆書對於五行的描述: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五材之間的關係與順序後來被進一步對應到一年之中的五個季節:春、夏、長夏、秋、冬,即所謂的五時,這是五行在季節裡的代理人。五種氣候特徵輪流相生相剋的現象,透過天人合一思想的橋樑,進一步內化成人體內肝、心、脾、肺、腎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作用。五臟即是五行在人體內的代理人,代理五行在人體內進行五行之間的生剋作用

    除了自然界的物質與現象,五行所代理的對象甚至包含政治與朝代。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認為五行在人間各有對應的代理人及代理朝代。五德終始是指火、水、土、木、金各行在人間所代理的朝代是依順序輪流替換,也就是火德所對應的朝代興旺後,由水德的朝代接續(因為水剋火);水德朝代興旺後再由土德朝代接續(因為土剋水)等等。換句話說,鄒衍認為朝代的興替遵循五行的相剋順序。鄒衍將五行理論的應用版圖從自然界擴大到政治界,然而朝代的興替是政治權力與軍事武力的運作結果,其是否能滿足五行生剋的自然定律,似乎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但鄒衍認為政治與武力只是表徵,真正決定朝代興替的背後力量是天道,而五行所展現的生剋規律正是天道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中,五行的運作模式已從自然現象中抽離出來,首次被應用到政治系統之中,此時五行的代理人角色不再侷限於自然界的物質或現象,而且代理人之間的生剋規律不再是系統的內稟特性,而必須由外力約束形成。對於五材而言,生與剋的對象可由五材的材料性質自動決定,無須外力介入,例如水剋火、土剋水等等,都有其自然的天性;然而對於朝代而言,生與剋沒有必然的對象,朝代之間的生剋規律必須由外力約束形成。這個外力從五德終始說』的論點來看,即是所謂的天道。鄒衍將五行的生剋規律提昇到天道的層次,認為各個朝代既是五行在人間的代理人,朝代的興替就要受到天道的約束。鄒衍的五德終始說』雖然離不開神秘的宗教色彩,但有別於之前五材的分類系統詮釋,他將五行視為是一種代理人系統(天在人間的代理人),後來的董仲舒也提出類似的觀點,從而埋下五行理論的另一條可能發展路線:五行的代理人系統詮釋。這一條發展路線在五行思想的發展過程中被分類人系統詮釋掩蓋了二千多年,今天我們揭開五行的分類人表象,還原五行的原始面貌,發現五行系統原來正是21世紀的多代理人網路系統。

    我們說五行理論的本質是代理人,是因為五行理論的發展不管是在五材演繹的階段或是在五行歸納分類的階段,主角都是萬物的代理人,而非萬物本身。在五材演繹的階段,五行理論以五材為標準模板,套用到各個領域,找到每個領域中與五材對應的五個代表性的成員,做為五材在該領域的代理人。因為只有選定的代理人才具有與五材對應的屬性,五行的生剋乘悔作用是發生在選定的代理人之間,而不是在任意的成員之間或任意的萬物之間。在五行歸納的階段,於不同領域中具有相同五材屬性的代理人被歸類到同一族群,因此五行歸納分類的對象也是萬物在各領域的代理人,而非萬物本身。由此可見五行理論是代理人的理論而非萬物的理論,不管在五材演繹的階段或是在五行歸納的階段,五行理論只對萬物在各個領域中的代理人負責,與萬物沒有直接關係,所以五行理論是代理人的理論,它既非萬物的構成理論,也非萬物的分類理論。

    五行在各個領域的代理人是以五材為模板挑選出來的,而五材:木、火、土、金、水,則是早期中國先民日常生活的五種必備材料。換句話說,五行思想的發跡是先民親身感受到五種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們之間的整合運作,再將它們的運作模式與彼此間的關聯性一一推廣到每一個領域中,找出每個領域中與五材相對應的五個成員,並賦予它們與五材相似的交互作用,最後才形成五大族群之間的生剋關係。從五行思想的發跡,我們可以看到五材與希臘自然哲學的四元素說有明顯的不同,後者講的是構成世界的四大元素,而前者講的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五種材料。根據最早文獻的紀載,『五行』的原始涵義指的就是這五種材料。《尚書·虞夏書·甘誓》中提到有扈氏威侮五行,其中的五行是指木、火、土、土、水五種民生日用材料,威侮五行就是輕忽五材的重要性,不知利用五種自然物質為民造福。


不同於源自生活需求的五種材料,希臘的四元素說則是關於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近代學者將五行學說對等到西方的四元素說,於是五材被當成是組成世界的五大基本物質,接著便是後續對於五材做為物質基本分類的科學質疑與批判。這種批判的盲點在於誤認五行是萬物理論,誤認五行的五大族群分類是對萬物的分類。然而真實的情形是,五行是代理人理論,組成五行系統的成員是五材的代理人,所以五行的分類是針對代理人的分類,只有五材所指定的代理人才能進入五行的分類族群。五行無法對萬物進行分類,因為萬物之中絕大部分都不是五材所對應的代理人,所以都不是五行的分類對象。萬物的基本分類當然不只五種,現代科學可以依據物理、化學或生物等不同特性對萬物進行分類而得到不同數目的族群分類結果。但是五行學說所關注的分類是萬物中能與五材對應的特殊族群,這個特殊族群就是五材在各個領域中的代理人。五行只對這個特殊族群進行分類,而不是對萬物進行分類,所以才會剛好得到五種分類的結果。認清這一點,所有關於五行學說的科學質疑便瞬間煙消雲散了。

    五行學說依據《尚書・洪範》的篩選原則陸續為各個領域建立代理人,到秦漢以後幾乎所有生活相關的領域都已完成了五材代理人的建立。如前所述,由於篩選原則具有文字上的模糊性,代理人的選擇結果並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歷代文獻對於各領域的代理人並沒有完全一致的說法。五材在身體內的代理人稱為五臟,在德行上的代理人稱為五德,在聲音上的代理人稱五音,在穀類上的代理人稱為五榖,在蔬果上的代理人稱為五蔬、五果,在顏色上的代理人稱為五色,在味覺上的代理人稱五味,在感官上的代理人稱為五官,在情志上的代理人稱為五志等等,幾乎有萬種領域就有萬種五材的代理人。

    當每個領域的五材代理人都選定後,五行學說進入了五行歸納分類的階段,此時各個領域中具有相同五材屬行的代理人被放在同一族群,而形成五大族群的分類。科學界經常質疑五行學說,稱萬物的屬性為何剛好可以分成五大類?為何不是四大類、六大類,甚至是一百大類?其關鍵之處就在於科學界沒有弄清楚五行的分類對象是五材的代理人,而非萬物。在圖2.4之中,內圈與中圈位於代理人的階段,到最外圈才進入五行的分類階段,而能夠進入分類階段的,都限於是每個領域的代理人。從圖中可以看到每個領域中的五材代理人都是五個,分別對應到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因此人的德行不是剛好只有五種,所謂的五德不是針對德行的五種分類,而是指能與木、火、土、金、水對應的五種德行,也就是五行在德行中的代理人;人體的器官不是剛好只有五種,所謂的五臟不是人體器官的五種分類,而是指能與木、火、土、金、水對應的五個臟器,也就是五行在臟器中的代理人;同樣的道理,顏色也絕不會只有五種,所謂的五色不是顏色的五種分類,而是指能與木、火、土、金、水對應的五種顏色,也就是五行在顏色中的代理人。

    從科學觀點來看,五行學說包山包海的屬性似乎反應出其虛偽科學的表象,然而也正因為它這種無所不包的特性,揭露了它隱藏在虛偽科學表象之下,作為一般系統理論的真實面貌。五行流傳至今已然演變成一種代名詞,它的分身遍及森羅萬象,它可用來指五種材料、五個季節、五種顏色、五種臟器或五種氣味,甚至是五個朝代、五種德行。若以現代網路系統的術語來描述,五行就是五個代理人(agents),它用五個抽象的媒介物代表任意實體系統中的五個成員。五行系統就是由五個代理人所組成的網路系統,而五行學說所敘述的是適用於所有五代理人系統的一般性原則。

 

(本文節錄自『五行生剋的網路原理與代數運算』,楊憲東,成大出版社,20243)



1 則留言:

  1. 您好!我有買您的書。正在看,很有啟發。我認為,您的研究,可用於未來科技應用,極有價值。謝謝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