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空間的隱藏維度---時間
隱藏維度既是隱藏的,即是無法彰顯到可見的維度而被吾人所覺察之。隱藏維度本身雖然無法被視覺化,但它對於彰顯維度(即世間相,可覺知的四維時空)的影響卻是明顯易察的。這觀念可用拍照的原理來說明。一般照相機只能拍到二維平面的景像,無法顯示第三維的深度。縱使將鏡頭拉近(zoom in)或拉遠(zoom
out),也只是在改變景像放大的比例,所拍到的每一張照片仍然是二維的x-y平面。現在假設有一款照相幾具有100倍的伸縮鏡頭,放在三角架上對著10公尺外的一個人拍照,焦點對準他的臉部。讓相機、三角架、被拍照者的位置都保持不動,慢慢拉近(zoom in)鏡頭,從1倍、2倍,逐漸贈加到100倍,此時鏡頭已來到臉前10公分。在整個拉近的過程中,我們從相機觀景窗所看到的是情景是,從10公尺距離遠的全身風景照,拉近到1公尺距離的半身大頭照,再拉近到10公分距離的臉部毛孔照。這個鏡頭拉近的效果等同於拍照者拿著照相幾逐漸走近被拍照者,從10公尺外慢慢接近到被拍照者臉前10公分去拍照。但是實際上,在整個拉近的過程中,拍照者和像機是完全靜止不動的。如果我們設定鏡頭所拍攝到的是x-y平面的景像,那麼鏡頭的深度方向就是與x-y平面垂直的z方向。因為平面影像無法顯示深度方向(z方向)的訊息,z方向就是平面影像的隱藏維度。當我們慢慢拉近鏡頭的時後,平面影像卻可沿著z方向(隱藏維度)運動了起來。
這個照像的例子告訴我們,藉由鏡頭尺度的放大與縮小(zoom in, zoom out),我們可以進入隱藏維度並沿著它運動,從距離被拍照者10公尺移動到其臉前10公分;但在此隱藏維度運動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照像機卻是完全不移動的。可見這種因尺度縮放所造成的運動是完全獨立於一般的運動之外。利用尺度縮放來造成運動的效果,這是拍攝電影經常用到的手法。觀察如下的電影畫面,大家應不陌生。電影一開始男主角站在一塊大石頭前敲敲打打,看不出是在做什麼。再來鏡頭稍微離開男主角一些,發現男主角不是站著平地上,而是雙腳踩在石頭邊縫上,雙手同時在鑿洞向上攀爬,看起來似乎是在攀岩。鏡頭又再遠離一些,看來男主角是緊貼著一處垂直的峭壁往上攀爬,四周圍完全懸空。鏡頭再次拉遠,看清楚了男主角所在的峭壁是在一座高山的垂直邊緣,往下看深不見底。再來鏡頭越拉越遠,遠到看不見男主角,但完全看清楚了其所攀爬的山峰原來是位處於山頭林立的群峰之間,周圍雲霧繚繞。假設以上是真實發生的場景,那麼導演要如何懸空靠近男主角,近距離拍攝其攀爬峭壁的過程,又可以逐漸拉遠距離到1000公尺外,看清楚男主角所在的時空環境?懸空又兼具遠、近距離緩慢移動的需求,這似乎是熱氣球、飛船或直升機才辦得到。如果吾人會利用鏡頭縮放所造成的運動效果,那麼是不需要這些飛行器來配合拍攝。實際上在拍攝以上場景的過程中,攝影機完全是不移動的。方法是將攝影機架攝在1000公尺外的另一座山頭上,攝影機並加裝高倍率望遠鏡頭。拍攝開始前,就已將鏡頭拉近(zoom in)到男主角身上。開始拍攝後,鏡頭才逐漸zoom out離開男主角,慢慢帶回到1000公尺外的拍攝視野。這中間所產生的鏡頭移動效果等同於是攝影師坐在熱氣球上,拍攝男主角的攀岩過程。藉由熱氣球的緩慢移動來控制攝影師與男主角間之距離。
在照像機的例子裡,我們透過鏡頭的zoom in來產生接近運動的效果;而在攝影機的例子,我們透過鏡頭的zoom out來產生遠離運動的效果。鏡頭的zoom
in或zoom
out就是在改變我們觀察事物所用的尺度大小。如果用1公尺的尺度觀察攀岩者,那是將鏡頭拉近到他身上;如果用1000公尺的尺度觀察攀岩者,那是將鏡頭拉遠到1000公尺來拍攝。這種因觀察事物所用尺度的改變,而造成的相對運動效果,不是只發生在照像機或攝影機上,而是一種自然界的普遍性定律:
公設1:
『自然界的事物若存在有隱藏維度,則必可透過觀察該事物所用尺度的連續性改變,而造成該事物沿著隱藏維度的連續性運動或變化;反之,若連續改變觀測所使用的尺度,被觀察的事物呈現持續性的運動或變化,則該事物必具有隱藏維度。』
公設2:
因尺度變化所造成的觀察者與物體間之相對運動,與由物體實際運動所造成的相對運動,兩者間無法分辨。
對於照像機或攝影機而言,影像的深度為其隱藏維度,所以影像的縮放(亦即尺度的改變)造成影像沿著深度方向的運動。透過鏡頭zoom in的功能,我們將10公尺外的物體拉近到鏡頭前10公分,此即因尺度變化所造成的觀察者與物體間之相對運動。
走入圖畫中
吾人利用以上的普遍性定律來檢測圖1a中的沙粒是否具有隱藏維度。六個子圖代表尺度的連續性縮小。設尺度因子用符號S來表示,每一個S值代表一個尺度,並對應到此尺度下所觀察到的沙粒外觀。例如圖1a是尺度因子S=1時,所見到的沙粒外觀;圖1b是尺度因子S=1/100時,所見到的沙粒外觀;圖1c是尺度因子S=1/10000時,所見到的沙粒外觀,依次類推。一個尺度因子S對應到一張圖片,所以當有多個尺度因子連續變化時,就有多張圖片連續播放,呈現出沙粒中有微沙粒,而微沙粒中又有微微沙粒的持續性變化。由於碎形圖案具有無窮盡的層狀結構,每一層對應到一個尺度因子S,故有無窮多個S,對應到無窮多張圖片。所以當尺度因子S持續性變化時,沙粒的圖片也跟著持續變化沒有停止。依據前述的自然界的普遍性定律,圖1所顯示的曼德博碎形圖案必具有隱藏維度。此隱藏維度就是曼德博碎形圖案的『深度』。
透過照像機zoom in的功能可表現出曼德博碎形圖案的影像深度。我們將照像機的鏡頭對焦曼德博碎形圖案的中心點,並慢慢地zoom in,鏡頭會帶領我們進入碎形圖案裡面,隨著放大倍率的持續增加,我們往圖案裡面持續移動,而且越進越深。由於碎形圖案具有無窮盡的層狀結構,理論上我們可以前進到圖案中無窮深的地方。然而由於照像機最高放大倍率的限制,我們進入到圖案中的某個深度後,就會被迫停止前進。這裡所說的『往圖案裡面前進』是具體的前進,而非虛擬的前進。先前提到從100倍伸縮鏡頭的zoom
in過程中,我們看到一個人從距離鏡頭10公尺,慢慢接近到只距離鏡頭10公分。尺度的持續放大可造成等效的運動效果,而且此與實際的運動效果無發分辨(公設2)。碎形圖案具有隱藏維度,當照像機zoom in時,我們就是了它的隱藏維度(影像深度)。
『走入圖畫中』不是譬喻,而是實際可以發生,只要圖畫具有隱藏維度。
走入三度空間的隱藏維度:時間
在三度空間內無法畫出隱藏的時間軸,因為它是與三度空間垂直的。雖不能表示出時間軸,但我們卻有可以進入時間軸。依據公設1,時間既是三度空間的隱藏維度,則如果持續改變觀察三度空間所用的尺度,將會看到三度空間沿著時間軸的移動。想像三度空間是一張相片,則透過這張相片的持續放大或縮小,我們將看到三度空間沿著其隱藏維度(即時間軸)的移動。但是要放大或縮小三度空間這張相片,除非是對三度空間之外的觀察者才有可能。我們都是三度空間的一份子,都是相片裡的人物。相片裡的人物自然沒有能力去放大或縮小相片的尺度,只有相片的觀察者(亦即站在三度空間之外的觀察者)才有能力。
由於宇宙大爆炸效應,目前我們所處三度空間的尺度持續放大(哈伯定律)。雖然我們身處其中沒有感覺,但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在持續膨脹放大中,這種效應和我們用攝影機鏡頭zoom in放大東西完全是完全一樣的。前面提到對平面影像zoom in ,會產生在影像深度方向(隱藏維度)的相對運動;同樣的道理,若我們對立體空間zoom in ,會產生在其隱藏維度方向的相對運動。立體空間的隱藏維度就是時間,所以空間膨脹放大所產生的zoom
in效果就是讓我們進入了空間的隱藏維度---時間。空間膨脹速度越快,zoom in就越快,我們所感受到的時間變化隨之變快。目前時間流逝的速度正反映了目前宇宙空間的膨脹速度。時間既是隱藏維度,所以它無法直接被看到;我們所看到的是立體空間影像的切換,。每一個時刻對應到一個立體空間影像,所以立體空間影像切換的越快,我們就感覺時間過的越快。空間的持續膨脹放大,我們持續被zoom in到一個又一個的立體空間影像之中;這些立體空間影像的連續性切換,才讓我們產生了『時間流逝』的感覺。所以時間會『動』,純粹是因為宇宙的膨脹效應所造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