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真理的教育


真理的教育


  教育的原則是有教無類,宗教自不能只渡有緣人,宇宙的真理人人有權利知道,國中生人人必讀的物理、化學在表達自然的現象與物質的特性,就廣義而言,這也是宇宙真理的一部分,更清楚地講,國中物理、化學的教學,實際上就是渡化眾生的工作。

   當然這個觀念有人一定不表贊同,但我們應仔細想想,在國中物理化學中所提到的原子、分子、細胞的觀念對數百年前的人而言,是標準形而上學的東西,我們可以自問如何說服五百年前的人類,讓他們相信有原子、分子的存在?利用科學嗎?不可能,那個時代的科學知識或儀器設備,無法讓人從感官上去認同原子、分子的存在;感官上不行,唯一可行之路是透過宗教上的體悟,我們必需使用當時的語言文字與知識背景來形容原子、分子這麼小的粒子,這些文字的說明累積起來就成了所謂宗教的經典,而我們就是所謂的神。

  同樣的知識在五百年前是宗教的思想,而在今天卻是基礎教育,而同樣知識的傳播在五百年前稱為渡化眾生,在今天卻稱為九年義務教育。對一個未受過現代科學文明薰陶的孩子而言,其知識背景和五百年前的人類比起來是沒有兩樣的,教導他物理化學,說是渡化他也好,說是教育也好,對孩子而言,是沒有兩樣的。今天的科學是五百年前的宗教思想,那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宗教思想是五百年後的基礎科學教育。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宗教是科學的前身,而科學則是宗教的實現;宗教先對宇宙真理予以抽象的描述,科學則隨之加以量化、具體化。

    我們平常把科學和宗教看得太嚴肅了,似乎有意無意地把它們兩極化、對比化。我們從 一生出來就在如下的意識型態中成長:

l   宗教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心靈的寄託;宗教是神聖的,宗教的儀式要絕對被遵守,否則就沒有效果。

l   科學純粹是物質化的產物,是人類改善生活的工具,是機械式的,是沒有生命的,完全等待人類去應用它、操縱它。

  宗教逐漸地被抽象化,科學逐漸地被物質化,已使得前者淪落為滿足心靈的工具,後者則淪落為滿足肉體的工具。這是人類的共業,人的起心動念無一不受到這共業的影響,這裡面已經沒有所謂對與錯,有的只是因習成性。唯有透過靜坐的禪定我們才能砍斷與共業連接的一條臍帶,進而接通大自然的智慧,看到宗教與科學原原本本的風貌。

  宗教與科學都是人類共業下的產物。其實根本就沒有宗教與科學這二樣東西,有的只是真理的教育。人類因習成性總是把事情愈弄愈複雜。耶穌基督、釋迦牟尼、穆罕默德、孔子、老子這五大宗教的創始者,當初都只是很單純地在傳播真理的教育,而隨著時間的久遠,後人只能看到經典、儀式與法門,逐漸疏忽了創教者最原始的動機。牛頓之於萬有引力,愛因斯坦之於相對論,他們都只是單純地把他們所觀察到的宇宙現象描述出來而已,後人把他們的理論用來製造火箭與原子彈,是始料所不及的。宗教的創始者和重大科學成就者所要傳達的真理,歸納起來不出下面這二十個字:

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

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

這裡面的每一個字或某幾個字的組合,都曾是某些宗教創教的最原始動機,而科學所追求者乃覺與真。當我們清清楚楚地了解宗教與科學的最原始目的,那麼宗教的儀式、經典,科學的符號,運算邏輯便不再是那麼地嚴肅刻板。它們只是彈性應用的工具,為的是讓真理彰顯;最怕的是反客為主,把儀式、經典視為宗教的全部,而把符號、邏輯視為科學的本體,如此一來又重新陷入人類因習成性所建立的共業中。(本文節錄自"大破譯",楊憲東著,宇河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