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如何與異次元生命體通訊

如何與異次元生命體通訊
楊憲東  成功大學航太研究所教授

(1)何謂異次元空間?「異於目前三次元物質世界的空間」
(2)四次元空間的存在:愛因斯坦在二十世紀初期所提出的四次元時空的觀念,在歷經一個世紀來的考驗與檢測之後,已經成為一不爭的事實。現在我們都已清楚一切事物都是發生在四次元時空之中,然而我們感官所可認知的,只是四次元時空的事物在三度空間的投影像罷了。許多在三度空間之中看來是奇怪的、靈異的現象,卻是四度空間之中極為單純的自然現象。有一個搖晃的鬼影出現在牆壁上(牆壁是二度的平面)令人膽顫心驚,但它有可能只是三度空間之中樹枝的搖晃所造成的。如果我們只能看到二度的平面,而不能看到三度的空間,則將搖晃的樹影當成是鬼魅乃是極為正常且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樣的道理,今天在三度空間裡所發生的所謂靈異現象,又何嘗不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四次元空間所發生的事情,以致產生誤解所引起的。
(3)低次元生命的悲哀:如果我們能觀察到三度空間之中樹枝的搖晃,那麼對於樹枝投影在二度平面牆壁上的奇怪影子,就不會將其誤認為鬼影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了解四次元空間的運作機制,那麼就不會將四度空間在三度空間的投影誤認為是靈異現象了。靈異現象充其量不過是低次元空間的產物。螞蟻是接近二度空間的生命,牠們的眼界與行動均被限制在二度的平面之內,當一隻螞蟻被三度空間的人踩死,身體在一瞬間四分五裂,牠的同伴還可能以為發生了什麼靈異現象,大嘆生命的無常呀!今天我們對生命的無常總有幾分的無奈,想一想螞蟻的處境,聰明的讀者當可以體會這種無奈是源自何方。如果我們不了解高次空間運作的道理,以及高次元空間對低次元空間的影響,那麼我們對生命無常的認知又比螞蟻對無常的認知高明到那裡去昵?
(4)何謂靈異現象:靈異現象總引起人們的好奇,加上今日各種媒體繪聲繪影的傳播下,更加深其神祕性與聳動性。如果讀者稍微具備一些高次元空間的觀念,就會明白靈異現象只不過是高次元生命體在三度空間的投影罷了,它並不是究竟的東西,不值得我們大力去追求。就好像樹枝的搖晃造成牆壁上鬼影幢幢的效果,不去探索是什麼造成樹枝的晃動,而去研究牆壁上的影子形狀像什麼,正是目前社會上靈異現象熱的寫照。我們所應關心的是造成靈異現象的原因,而非其表面的效果。靈異現象是由低次元生命看高次元生命所產生的一種錯覺,當我們學會用高次元生命的觀點來看待低次元的生命時,就沒有所謂的靈異現象了。
(5)廣義的生命:通常我們所謂的生命,是狹義的生命觀,它是指三度空間以內的動植物。但既然有四度空間的存在,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去否定來自四次元以上空間的生命,就猶如二度空間的螞蟻實在沒有理由去否定三度空間生命的存在一樣。我們不能因為眼睛只能看見三度空間的東西,就認為所有生命的型式都是限於三度之內的。目前科學所知的物質世界的生命,透過界、門、綱、目、科、屬、種來加以分類,只是大自然生命中的一小部份而已,然而多度空間中的生命,除了包含肉眼可察的物質系生態外,還包含無形的靈系生態眾生。許多的生命是具體存在於四次元以上的空間,但卻不是我們的肉眼所能察覺到的。宗教裡的各種神,以及民俗中所謂的鬼,都只是四度以上空間的某些生命型式罷了。廣義的生命包含各個次元空間內的生命,它涵蓋有形、無形十方法界諸眾生的生命,從地獄的眾生,到世間的人類,以至於無色界的天人均包念在內。因此就無所謂的「生」與「死」,世俗所謂的「死」也只不過是生命由三度空間的型式轉換到高度空間的一種現象。生命在各個次元空間進進出出的現象,就是世俗中所謂的「生命輪迴」。從多度空間的環保觀點來看,我們不僅要有保護物系生態環境的行動,同時也要有保護靈系生態環境的觀念。
(6)生命的進化:「靈界」一詞通常指的是人死後靈魂所進入的世界,實際上「靈界」只是高次元空間的一種泛稱,「靈界」是高次元生命體具體存在的地方,與「死」沒有任何關係。大家都知道「人」是由低等生命逐步進化而來,然而在靈界中的高次元生命體(所謂的神)也會有進化的現象嗎。三度空間的「人」與高次元生命體會產生怎樣的互動關係呢?如果三次元空間是物質的世界,那麼反物質世界是否對應到靈界呢?
(7)與異次元通訊:在我們所處的三次元空間中,通訊的媒介是電磁波;與高次元空間或靈界的通訊則是透過念波。如果我們能破解念波訊號的調制機制,則人的意念中所含有的聲音與影像訊息就可以被讀取出來,同時來自於異次元生命體所傳達的訊息,將可直接轉成影像和聲音的訊號,為我們所看到和聽到。屆時「異次元收視機」與「異次元收音機」將變為可能,且使得不同次元間的通訊更為容易。
(8)感應是人的基本六覺之一: 六覺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 (前六意識), 其中意覺是透過精神或意念所得到的感覺, 就是所謂的(精神)感應或稱第六感
(9)感應力的媒介是電磁波動: 正猶如視覺透過光波傳遞,聽覺透過聲波傳遞, 感覺也是以電磁「波」做為傳遞的媒介, 故稱為念波
(10)感應是常人日用而不知: 每個人均會接收到來自外界波動訊息的輸入, 但由於光波與聲波的強度遠超過念波, 因此念波常被掩蓋(over-ride), 使其訊息無法被詮釋(decode)到表面知覺層之上
(11)念波的接收與發射: 人起心動念時, 腦神經末梢中電子的移動, 造成電磁波的向外輻射, 此電磁波輻射以光速在空間中傳播, 彌漫在宇宙空間之內, 只要有適當的天線(天然或人造)即能加以接收。人腦中的松果體可能是天然的念波接收天線
(12)感應是本能非神通: 念波的頻率範圍與可見光波、聲波的頻率範圍有明顯的不同若能減輕對聲光色境的追求, 保持內心的虛靜無為,則可使松果體的電磁波接收天線遠離聲色的頻率範圍而逐漸適應念波的頻率範圍, 進而加強了精神感應能力因此精神感應是人的隱性本能之一, 不是神通也不是超能力, 宗教修行的方法只不過在幫助吾人將此隱性本能變成顯性罷了
(13)念波通達三界十方:念波可在宇宙的所有次元空間內傳播, 欲界的人們若能以念波互相溝通, 稱為精神感應; 欲界的人若能以念波和天神溝通, 稱為通靈; 天神若以念波和欲界的人溝通, 則稱為顯化
(14)念波能御心御物: 念波是一種電磁波動, 會和電子體產生交互作用(光電效應)來自天界的念波若和人腦內的電化反應產生交互作用, 則形成御心的效果, 即所謂的媒壓或媒挾; 念波若和無生命的物質體(尤其是金屬物質) 產生交互作用, 則形成御物的效果超能力者以念波和金屬的湯匙產生電磁交互作用, 而使得湯匙彎曲, 就是一種御物的效果念波所產生的此類有形作用力, 簡稱為念力
(15)天人親和以電磁波為媒介: 正猶如人間的大哥大無線電話以電磁波傳遞聲音, 天與人之間也是以電磁波傳遞彼此的意念, 兩者的差異只是電磁波的頻率範圍不同罷了
(16)科學實驗迫使靈異現象回歸自然: 如上所述, 感應顯化通靈只不過是以電磁波動傳遞意念的一些自然現象, 但這些自然現象卻被人間視為靈異, 此乃導因於現今人間之科學猶未能將意念所造成之電磁波動加以數量化及學理化此點若不能解決, 恐人間之宗教仍難脫離靈異的陰影, 大大減損了人間各大宗教度化人心的效果

(17)獨立人天上,長存宇宙中結論我們對空間、時間、及生命的看法如下:(1) 對於居住的空間從家裡擴展到學校、社會、再到台灣、大陸,以至於再擴大到地球、太陽系、本銀河系、星系大集團。(2) 對於時間,不僅回顧二十世紀,前瞻二十一世紀,也要往回看到數千年來,中國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發展;往回看到數百萬年來猿猴至人類的演化;更要往回看到數十億年來,地球從無到有的歷程。而同時我們也要往前看;往前看到數百年後,人類如ET外星人一般,在星際遨遊;往前看到數十億年、數百億年後,地球的滅絕,太陽失去光和熱,以致於有形宇宙的結束生命。(3) 對於生命,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家人及周圍朋友的生命,也要尊重全人類不分族別、膚色、語言之生命價值;推而廣之,我們要能尊重人類以外,其他生態族群的生命;最後,我們要洞察靈界生命的存在,磷憫地獄眾生的苦痛而尊敬諸天眾生的行誼精神。

佛理中的時空結構


  讀者中有些是念文法商,有些是學理工的,不管大家的知識背景如何,都具有一些時間的量度觀念和空間的量度觀念,這些觀念是根深蒂固,大家習以為常的。但是根據上一結的推論,你在火車上吃便當,一個便當盒在火車上量,其長度是A公分;而火車外面的觀察者,所看到的你手中的便當盒則長B公分;若從衛星上,來看你手中的便當盒,那麼可能為C公分。奇異的是,A,B,C全都不一樣,你一定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同一個便當盒,會有那麼多種不同的長度? (假設所用的尺完全相同)這和我們所學的觀念是不是有點矛盾呢?
  其實不管是火車上的你,或是衛星上的太空人,所看到的都不是真正的便當盒大小,其實也沒所謂的真正的便當盒大小。愛因斯坦認為便當盒的大小決定於你的運動狀態,如果你和便當盒一起在火車中,那你所量到的便當盒長度,是所有可能的長度中最長的;如果你是從衛星上來量火車內的便當盒長度,那麼長度會較短。如果你和便當盒的相對速度越大,那麼你所量到的便當盒長度將越來越短;如果從光速的火箭來看火車內的便當,你將發現便當盒小到消失了。
  其實不僅是便當盒,世間內的任何物體,都沒有恆定的大小和恆定的存在,這就是佛陀經常提到的人間幻相。不僅是空間的大小沒有恆定,連時間的快慢也沒有恆定。
   你在火車內吃一個便當,假設費時15分鐘整,但在地面上的觀察者以及在衛星上的觀察者,所量到的你吃完一個便當盒的時間,都不會是剛好15分鐘整。所以說時間也是一種幻相。一個事件歷時多久,從人間看,與從天上看,兩者的差別有時會很大。
   人從出生,歷盡滄桑數十年,而後老死,在人間看來也許歷經百年,但從天上來看,只過了一天。所謂天上一日,人間百年,就是在講時間的相對性、時間的幻相。
  狹義相對論不僅在教世人認清空性的本質,它還教世人如何得見如來真面目。正如金剛經所言: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何揭穿三度空間的假相,而看清宇宙的如如本體,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最偉大的頁獻。
  在廣義相對論中的四度空間,不是單純的三度空間軸加一度時間軸所形成的四度空間。單獨的空間和單獨的時間在相對論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空間會影響時間,而時間反過來也會影響空間。在四個軸中已分不出那一個是時間軸,那三個是空間軸,而是時間和空間全混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一個四度空間的整體。
   更精確地講,四度時空是一個四維的非歐氏幾何空間,時間充其量只是描述靜態空間幾何的一個變數,而且,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在四度的宇宙世界中,某些地方其空間比較平滑,時間的變化較小;而在空間彎曲程度很大的地方,時間的變化就很大。生活在三度空間中的人們雖然看不到四度時空的彎曲,但可以感覺到某些地方時間的進行很慢,而某些地方時間的進行卻很快。在時空彎曲很大的地方,短短的一秒,可能是其他地方的幾萬年。
  稍微具備一點相對論的時空觀非常有助於我們瞭解佛理。佛經裡,尤其是楞嚴經、法華經和阿含經,經常提到三千阿僧衹劫,不異剎那的觀念。如楞嚴經所雲:
於一毫端,現十方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也許一般佛信徒看到這段文字,僅把它當成神聖的教義,拿來膜拜敬誦,但這段文字是明明顯顯地表達了相對時空的理念:於一毫端這麼小的距離內,可以看到數萬光年的空間;而在小小的塵粒裡,可以窺見無數代生命的輪迴。前面一句話說明空間的相對性,而後一句話說明時間的相對性。一個固守絕對時空觀念的人,大概無法接受這樣強烈的時空變化。

各地由於重力場的不同,而造成時間快慢的差異性,這讓我們聯想到中國民間的一則故事:一位樵夫到山上砍柴,在途中遇到二位老翁在路旁的涼亭內下棋,樵夫歇一歇腳,才看完了二位老者的一盤棋後,又繼續趕路回家。沒想到回到山腳下的村莊,四周圍環境已全然不同,好不容易找到他所住的地方,左鄰右舍卻沒人認得他,仔細詢問之下,才知他已離家50年,老伴早已去世,孩子也已當了祖父。這就是傳說的:天上一日,人間百年。』
宇宙各星球,由於重力強度不同,運行速度也不同,造成各星球間的時間快慢、物體大小、度量,都有明顯的不同。在華嚴經第十三卷中,提到不同天界(星球),其時間、大小、尺度和地球的比較情形:
  佛陀所講的各層天,可能指宇宙中遠近不同的星系,星系由於重力場的不同,其時間的快慢自然也就不同。我們可以發現懂一點相對論的基本知識,再來看佛經,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體悟。
如前所述,相對論是時空定量的描述,而佛經則是時空定性的描述,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看懂相對論,瞭解其內涵的人,對於佛理縱然以前不曾接觸,也會如遇故知,自然心領神會;而深研佛理的高僧大德,若能懂一點數學的工具,那便是相對論的專家了。
  時間和距離就是佛經中所謂的相,相是三度空間中實實在在可量到可看到的東西,但這個東西卻不是真實的,是虛幻的;不是永恆的,而是隨意變化的,在不一樣的系統中會看到不一樣的相。因此金剛經提到:菩薩應離一切相,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主要的思想是要吾人不要憑藉五官的感覺來主宰控制個人的心性行為,唯有離開一切虛幻假相才能看清事實的真象。那事實的真像是什麼呢?以現在所討論的主題而言,即何者才是二事件在四度時空中的真實距離?而且此距離是如如不動的,不管以何種座標系統來描述,此距離恆不變。愛因斯坦找到了這問題的答案,如在1.5節中的說明,他認為四度時空的距離應同時包含空間的距離和時間的距離。
  圖1.15列出了四度時空之下的距離公式,通常在三度空間之下,我們總認為空間的距離和時間是互不相干的,然而從四度時空來看,時間也會造成空間的距離。我們舉一個例子說明四度時空的距離觀念。半人馬星座的α星C是距太陽最近的恆星,在三度空間之下,這顆星距離太陽四.三光年。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考慮在內,則根據下圖1.15的計算結果發現,太陽和四.三年前的α星C在四度時空上是相重疊的,也就是說太陽和四.三年前的α星C的時空距離是零。根據這個結果,雖然α星C距離太陽四.三光年(用目前的火箭大概要飛一萬三千四百八十三年),但是如果我們能找到進入四度時空的方法,則可以在一瞬間到達四.三年前的半人馬星座的α星C。

愛因斯坦利用三度空間的假像:時間和距離,去拼湊出四度時空的真相,這一過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雖然吾人是處在充滿幻相的世界,但根據某些法則,吾人可以從幻相中粹取永恆的真理。這個重要的啟示,其實在金剛經中早有紀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就是說若能從千萬種相中,看出不是相的成份,則能見宇宙本來之面目。這樣的說法,不就是吾人前面所提及的由相中粹取真理的觀念嗎?
各位讀者也許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一個房間中,關掉電燈,點上一支蠟燭,然後在蠟燭前,擺出各種不同的手勢,這時我們可以在牆壁上造出各種唯妙唯肖的動物來,有時候小朋友看了,還會信以為真。投影到牆壁上的動物稱為,相可以千變萬化,但千萬種相卻來自同一個本體--我們的手。
牆壁上的相是平面的,是來自三度空間的手的姿勢。我們所處的人世,也是一種相,這種相是三度的,是來自更高度空間的投影,就猶如三度空間的手,投影在二度空間的牆壁,道理是相同的。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有成、住、壞、空的階段,人從出生到死亡,會經歷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等各種不同的相。但我們有否明瞭,這些相是來自於何本體?
當我們看到牆壁上、忽兒狗、忽而貓的影子時,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四處搜尋,找出這些影子的本體--可能是某個人的手。但是聰明的讀者們,當我們經歷過各種喜怒哀樂的人間相後,我們之中有幾個人,會去探索這些人間相是來自於何本體呢?



相對論與世間幻相


   相對論所提出的相對時空觀讓許多非佛教徒瞭解到空相的道理,僅管他們一開始並不知道這正是佛學的核心思想。由於佛學與科學的一致性,讓科學成了研究佛學的方便法門。相對論告訴世人對於空間與時間的認知,會因我們所處環境(亦即座標系統)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例如一事件所經歷的時間,在A座標系統的人來觀察是t_A秒;但在B座標系統來觀察卻又變成t_B秒;在C來看,又成t_C秒,, 如此下去,導致不一樣系統的人,對同一事件所測量到的時間都不一樣。
  同樣一件事情的經歷時間,竟會有千千萬萬種的說法,麻煩的是所有不同座標系統上的人用以測量時間的工具都完全相同,且都是用最精確的原子振盪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相對論告訴我們,所有不同系統的人所看到的相同事件,其實都是該事件的幻相。更精確地講,不同三度空間系統的人所看到的事件是四度時空的真實事件在他們所在的那個三度空間上的投影。不同的三度空間所看到的投影量也不同,因此不同三度空間的人都根據他們所看到的事相,給予最精確的量測。所以他們的量測值,每一個都沒有錯,因為他們都忠實地記錄了他們所看到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所有的量測都是錯的,因為他們所量到的都只是投影量,只是幻相,而不是真實事件的本身。
這種是對又是錯的相對時空哲理迷惑著每一個初接觸相對論的人。其實這種情況也發生在閱讀金剛經的人身上,因為此經上有很多類似這種既的文句:
l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l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l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l   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
   要辨別這種既的邏輯,首先要瞭解我們的視野與佛陀視野的不同。我們是以三度空間的視野來看待事物,我們所認知的佛法、佛土、世界與般若波羅蜜,是真實本體投影到三度空間下的產物。佛陀在無窮維度時空所看到的本體,與我們在三度空間內所看到的本體投影,兩者間有非常大的不同。佛陀知道到我們視野的侷限性,同時提醒我們,我們所認知的佛法、佛土、世界與般若波羅蜜,是在這種局限性下的產物。若從更高維度的視野來看,不存在我們所認知的佛法、佛土、世界與般若波羅蜜。
   我們在人世間所見到的一切,看似真實,實際上是假相,它是被扭曲過後的投影像。佛理的目的即在幫助吾人從假相中併湊(或稱悟)真理。所以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謂如來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亦即原原本本的面貌。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是說不被三度空間的投影像所迷惑、所蒙蔽,則可看到真實的本體。
    金剛經》中是』又非』的邏輯,所反映的正是相對時空觀的思想,也就是不同系統的人對於時間與空間會有不同的認知,沒有絕對時間與空間。狹義相對論中的相對時空觀,主要是源自於二大基本假設:
(1)物理定律在所有等速運動的系統中都一樣。
(2)不管由誰來看,也不管光源是否在移動,光速永遠不變。

假設(1)比較容易瞭解,因為等速運動都是相對的,無法絕對地決定何者靜止、何者在動,因此所看到的物理現象應是相同的。譬如火車離開月臺時,月臺上的人感覺火車在前進,然則火車上的人感覺是月臺在後退。在理想的情況下(假設火車非常平穩,沒有任何振動),火車上的觀察者會認為他是在完全靜止的狀態。既然對他而言,火車完全靜止,那麼他在火車上所做的物理實驗結果應和地面上靜止實驗室所做的實驗結果完全一樣。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第一個公設: 物理定律在所有等速運動的系統中都一樣。對於有加速度的系統而言,狹義相對論》即不適用了,此時《廣義相對論》就派上用場了。
狹義相對論》的第二個假設:光速不變性,可能較不易從常理來思考,也可以說其根本違反了三度空間的常理。假設有一飛行器沿著光進行的方向,以2*10^8 m/sec(2/3倍光速)的速度飛行,此時坐在航行器內的人感覺到超越他的速度應該只有1/3倍光速。其道理如同在時速200公里的汽車上看時速300公里的高速火車運動(假設二者同方向運動),此時火車的時速應該只有100公里而已。
    然而狹義相對論認為傳統的汽車與火車的相對速度觀念,並不適用於光速。相對論的第二個假設是說,不管觀察者的速度多快,他所量到的光速永遠是3×108m/sec,不會因為觀察者的速度較快,的速度看起來就較慢。雖然這個假設不合乎直覺,但以此假設為出發點的狹義相對論卻能成功地驗證星體及快速粒子的運動行為。光速不變性愛因斯坦根據邁克耳遜-莫雷實驗[1],所獲致的結論,並不是出於愛因斯坦自己的想法,愛因斯坦本人也未進一步解釋光速為何是不變的。
    下面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光速不變性』的道理。考慮一顆石頭由101大樓的樓頂自由落下(508公尺),它落地時的垂直速度約為100m/sec(即秒速100公尺)。石頭落地時,剛好有三個觀察者經過,一個是行人甲(秒速1.4公尺),一個是自行車騎士乙(秒速8.4公尺),另一個是計程車上的司機丙(秒速16.8公尺)。此三人在路面上運動的速度不一樣,但他們所感受到的石頭下墜速度是一致的,都是每秒100公尺。這是因為這三位觀察者的運動是沿著水準方向,而石頭的下墜是沿著鉛垂方向,兩者互不影響。由於水準運動無法改變垂直方向的速度,所以三個移動速度不一樣的觀察者所感受到的石頭垂直下墜速度都相同。
 現在考慮第四個觀察者丁,他是和石頭在頂樓上同一時間自由落下。如果不計算空氣阻力,他將與石頭同時到達地面;而且在落地的過程中,觀察者丁與石頭的速度完全一樣(同步運動),也就是他感覺石頭是靜止的。如果計算空氣阻力的話,丁觀察者將發現石頭不是完全靜止,而是有一個微小的向下速度(大約0.1m/sec,相對於丁),這使得石頭比丁早一點落地。若石頭在頂樓釋放的瞬間,有一顆子彈同時向下射出,由於子彈的向下速度比石頭快,在子彈上的第五號觀察者戊將發現子彈是往上跑,而不是向下墜(相對於戊)
    將上面的例子對應到光速不變性,石頭』指的就是『光』,甲、乙、丙三個觀察者就是三度空間的人們。這三個觀察者所測量到的石頭速度都一樣,是在比喻三度空間的人們所測量到的光速都一樣。甲、乙、丙三個觀察者的運動方向和石頭的下墜方向垂直,就是在比喻三度空間內一切物體的運動方向都和光的方向垂直。換句話說,如果將地面視為我們所處的三度空間,則大樓矗立的方向就是光前進的方向。光前進的方向和我們所處的三度空間垂直,所以我們稱光的方向是沿著第四度的軸線,這就是狹義相對論》所定義的時間軸。三度空間加上一度時間,合稱四度時空(4D space time)光速不變性』擴展了人類的視野,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不是由單純的三度空間所組成,它至少還包含有第四個維度。
    再回到石頭的例子,甲、乙、丙三個觀察者是在地面上運動,他們所量到的石頭下墜速度都一樣;但是對於丁、戊這二位觀察者,他們的運動方向和石頭平行,他們所看到的石頭速度卻都不一樣,可快可慢,甚至是靜止。如果將石頭比擬光,那麼光速不變性』對丁、戊這二位觀察者是不成立的,他們所量到的光速可快可慢,不是固定的值3×108m/sec。丁、戊這二位觀察者跟三度空間的觀察者不一樣,因為他們是沿著光的方向運動,也就是他們有能力進入第四個維度而自由運動。目前人類的科技還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光速不變性』對我們而言,目前仍然是適用的。
    時間是第四個維度,但是我們看不到真正的時間,我們看到的只是鐘錶的機械轉動或電子跳動,它是用來類比於時間的流逝,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是時間』的相,並不是時間』的本體。當我們在空間上靜止不動時,時間仍然是一分一秒地在移動,所以時間的動』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種在三度空間的運動;時間的動』是整個三度空間沿著第四個維度軸的移動,這種移動才產生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區別。而光速就是整個三度空間沿著第四個維度(第四個垂直軸)的移動速度[1]。所以只要光速維持不變,時間的流逝速度就不會改變。
    歸納起來,我們在四度時空內的運動包含二種模式,第一種運動模式就是我們在三度空間上的運動,此部分可用(x,y,z)表示之,其分別代表沿著長、寬、高三個方向的移動距離。第二種運動模式是整個三度空間沿著第四個垂直軸的移動,此部分的移動距離可表示成ct,其中c為移動的速度(即光速),而t代表時間的流逝量。也就是說時間的流逝不是抽象的心理作用,它真的會造成運動效果。不過這種運動效果只能在四度時空中看到,它是整個三度空間沿著第四個垂直軸的移動現象。將以上兩種運動模式疊加起來就形成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
    由於以上二種運動的同時存在,在四度時空中二點間之時空距離是空間距離(x^2+y^2+z^2)^(1/2)與時間距離ct的合成。狹義相對論》證明合成後之時空長度為
           時空長度=(x^2+y^2+z^2-(ct)^2)^(1/2)                         (1.1)
二點間之時空長度才是真正的本體長度,不管是由哪一個系統的觀察者來看,其值都相同。而個別的空間長度時間長度』則時空長度在三度空間上與時間軸上的投影量,它們就是所謂的,因為投影量的大小會隨著觀察者觀看角度的不同而變化。
    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大小觀念與時間長短觀念,原來都只是假像,它們不是固定的量;不同的觀察者會得到不同的測量值。所以空間的大小時間的長短是相對性的觀念,沒有絕對的標準,因此稱這樣的理論為《相對論》。



[1] 參考文章《進入空間的隱藏維度—時間》,楊憲東部落格《一沙一世界,剎那即永恆》:worldinsand.blogspot.com



[1]美國物理學家邁克耳遜莫雷所做的證明存在的實驗。以前人們認為光是由無質量、絕對靜止的乙太這種媒介所傳播。由於地球在運動,所以在地面上做實驗,向不同方向發出的光線,相對於乙太的傳播速度應不同。邁克耳遜莫雷1887年用精確度很高的干涉儀多次測定,得到不同方向的光的速度卻都相同,從而確立了光速不變性原理,同時否定了乙太的存在性。